15312052831 15365124771

  • 1
  • 2
  • 3

新闻栏目

业务范围

厩螯蝇及其防制

厩螯蝇及其防制

       蝇类密度一定程度上亦间接反映了当地城市管理和环境卫生的状况。蝇种类丰富,根据蝇的分布范围可分为住区、半住区和非住区蝇类,通常我们控制的是住宅区、商业区室内外、农贸市场、城市绿化带、住户相临的畜舍等住区环境的蝇类,较常见的包括家蝇Musca domestica、夏厕蝇 Fannia canicularis、丝光绿蝇 Lucilia sericata、厩腐蝇 Muscinastabulans 与大头金蝇 Chrysomya megacephala 等10余种。住区蝇类多为杂食性。 而关于血食性的半住区蝇种厩螫蝇 Stomoxys calcitrans 以往关注的比较少,本期主要针对厩螫蝇的生物习性和危害进行介绍。 厩螫蝇生物学习性 厩螫蝇在分类学上属于蝇科Muscidae、螫蝇亚科Stomoxyinae 中的螫蝇属Stomoxys,在国外通常称为stable fly,成虫体长5~8 mm,世界性分布。螫蝇亚科是蝇科中很小的、惟一具备刺吸式口器的亚科,雌雄均吸血 。 厩螫蝇孳生环境 厩螫蝇雌蝇产卵于含腐败植物的基质中,每次产卵20-100粒,呈簇状堆积在产卵基质内。厩螫蝇常孳生在由腐烂的干草、堆肥和废弃植物堆组成的潮湿基质中。在农业区,给牛喂食后沉积的干草混合尿液、粪便及雨水等容易形成厩螫蝇的适宜孳生环境。Jerome等报道,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塔拉哈西(Tallahassee)附近的乳制品场中,平均每平方米的厩螫蝇幼虫多达28,000个.牛粪有时亦可成为厩螫蝇的产卵基质,在美国中西部的养牛场,夏季高温导致暴露的粪便干燥,表面形成硬皮密封其中水分,从而形成相对长期的孳生地。 在上海主要在畜粪中孳生,其次在垃圾中,在成蝇密度高的场所附近,作为牲畜饲料的豆腐渣等亦有幼虫孳生。1953年10月,范滋德等在无锡农村接近水面岸边的泔脚(主要是饭粒和熟蔬菜)中找到相当多的蛹。 在日本九州岛长崎附近采集各类禽畜粪,从中羽化出的蝇种看,厩螫蝇同家蝇都是牛舍中大量孳生的种类,而在野外的畜粪块中几乎不孳生。尤其是鸡粪和山羊粪积存较多时更容易孳生大量家蝇和厩螫蝇。 在埃及开罗附近曾发现厩螫蝇孳生在输水沟渠边被丢弃的刈草和腐败蔬菜的混合物以及桉树林里湿土上的腐败落叶中。雌蝇一生通常产卵4-5次,最多亦可达 20次,共产卵 60-800粒。 厩螫蝇生活史 当温度处于24-30°C范围时,厩螫蝇从卵到成虫的生命周期约为13-18天,较温暖的地区厩螫蝇可全年繁殖;当温度较低(10-15°C)时,从卵到成虫的发育则需要3至5个月。在26°C下,卵经2-5天孵化,温度更高的情况下可减少至12小时。 厩螯蝇生活史历程 1、刚孵出的幼虫或蛆虫将身体埋在产卵基质中进食并防止干燥。 2、在温度30°C以上时幼虫生长期约1周,在27°C以下约需12-13天,随着温度的下降发育时间则会明显延长 3、幼虫经5-8天的进食,生长为三龄幼虫后进入孳生基质较干燥的部分开始化蛹 4、在21°C-26°C下,大多数蛹经5-26天羽化为成蝇 5、成蝇通常在日出前钻破土壤来到表面 厩螫蝇吸血习性 1小时内即可飞行,然后可飞行几公里到几十公里寻找血源。雄性及雌性成蝇在羽化后6小时内吸血,每次吸血持续2-5分钟,之后会停落在周围篱笆、墙壁或植被上的阴凉场所来消化血液。通常雌蝇每天平均吸血1.8次,雄性每天2.8次。雌性需一次或多次吸血才能性成熟,每完成1个周期的卵巢发育需吸血3次以上。自然条件下,成蝇可存活3-4周,在极端高温(>35°)下其寿命可缩短至2周;但在实验室条件下,雌性最长寿命可达72天,雄性为94天。成蝇羽化后3-5天内开始交配,雌性在羽化后5-8天内开始产卵。成蝇多在宿主动物聚集场所周围活动,例如动物牧场、饲养围栏、喂食区及挤奶室等,动物活动或栖息时间超过4小时的区域最容易吸引厩螫蝇聚集。 厩螫蝇一般在白天吸血,夜晚天黑时吸血行为相对较少。在温度30°C时,厩螫蝇多在宿主的向阳侧活动,若环境温度继续升高,则转入宿主周边阴凉侧活动。夏季时,厩螫蝇吸血模式多为双峰,较小的吸血高峰一般发生在早晨,较大的吸血高峰多在中午。天冷时,厩螫蝇的吸血模式多为单峰。 厩螫蝇季节消长及飞 已知厩螫蝇更容易被某些颜色吸引,但尚不清楚这些颜色在其局部分散行为中扮演的角色。嗅觉更可能有助于局部的散布。厩螫蝇对多种挥发性引诱物和驱虫物产生反应,包括湿润的发酵产卵基质。据河南平原地区调查,厩螫蝇成蝇的季节消长为夏季高峰型,以发酵的麦麸、糖和酵母为诱饵,5~10 月均有诱获,高峰在8月,是当地一年中雨量最高的月份。 关于飞行能力,厩螫蝇在开放、空旷的地区飞行,飞行高度距地面约为90 cm(距水面30-120 cm)。多数厩螫蝇成蝇分布在距其农场孳生地1.6km范围内的地方,亦可飞行3.2km以上寻找宿主吸血(5%的厩螫蝇飞行距离 > 5.1km)。也有研究表明厩螫蝇在佛罗里达州西北部海滩到墨西哥湾一带有长距离(13km)迁移的可能,标记释放再回收试验(mark-release-recapture method)亦证实其有长距离飞行的能力,检测到在24小时内从内陆地区移动到225km远的佛罗里达州的西北部海滩。这种长距离飞行能力与特定的气候有关,厩螫蝇可能被冷锋气流携带到地面上方30-60m处并随之穿越美国并到达佛罗里达州西北部. 厩螫蝇的危害 厩螫蝇两性成蝇均吸食哺乳类血液,主要吸食牛、马、羊等食草家畜的血;牛是其最主要的宿主. 厩螫蝇对畜牧业损害 厩螫蝇吸血迅速,一般叮吸2-5分钟即可饱血,吸血过程会因其改变叮咬位置而中断,然后再次进行吸血。厩螫蝇主要叮咬奶牛的前腿下部,因该部位毛较短,且不会受到宿主尾巴晃动的干扰。叮咬对牲畜的主要危害是骚扰,同时导致血液流失造成贫血及体重减轻,每条腿上2只厩螫蝇即足以影响小牛的生长。美国有研究显示,厩螫蝇在当地造成的牛体重减轻及相关的经济损失高达1亿美元,而整体上由厩螫蝇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10亿美元。 在农业区,厩螫蝇主要叮咬家畜。当厩螫蝇种群数量很大,且附近没有牛或其他牲畜时,亦会叮咬人。厩螫蝇通常选择在家畜的膝盖和踝关节下方叮刺吸血,密度很高时(>25/腿),还可能会叮刺宿主的侧面和背部。Steelman和Campbell等学者提出,每头肉牛身上有(平均每日计数)25到50只蝇可作为厩螫蝇危害的经济阈值。当蝇密度很高时,牛会聚群(每只动物试图到达群体的中心)以避免蝇骚扰,该行为会导致牛群停止进食,情况严重时可导致牛群消化系统的并发症,通过研究观察发现,该行为会导致牛每天的增重减少0.48磅。在夏季,牛群聚集还会导致中暑,其危害更加严重。 厩螫蝇传播疾病 除骚扰危害外,厩螫蝇习惯中断吸血并变换吸血宿主动物,该行为习性有助于病原体的传播,厩螫蝇除了传播锥虫、口蹄疫病毒、线虫等外,尚能传播炭疽和猪瘟,对畜牧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和经济损失。 厩螫蝇密度判断 针对厩螫蝇密度的判断,可通过计算10只动物的四肢叮附的成蝇数量来估计: 当厩螫蝇密度 > 10只蝇/动物(控制阈值)时,需采取控制措施;当密度 > 20只蝇/动物时,可导致动物增重减少;而当密度 > 50只蝇/动物时,动物增重会减少25%,产奶量减少40-60%。 也可通过简单的目测观察法进行判断,即目测观察15只动物的前腿(合计观察30只前腿)整体受厩螫蝇侵害的阳性率。其具体判断方法与标准为: 观察15只动物的30只前腿,若其前腿有厩螫蝇叮附或出现腿部抽搐以及踩踏现象即判断为蝇侵害阳性,当蝇侵害的阳性率达到40%(12条前腿)及以上时,应考虑采取措施进行控制。